《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解读
一、总体要求
指导思想: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、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,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大规模设备更新、技术改造升级有机结合,以“点线面”结合推进数字化改造,加速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和深度赋能,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。
目标: 到2027年,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“百城”试点取得显著成效,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应改尽改,形成一批数字化水平达到三级、四级的转型标杆。试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达到二级及以上,全国规上工业中小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%,中小企业上云率超过40%。初步构建起部省联动、大中小企业融通、重点场景供需适配、公共服务保障有力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。
二、重点任务
深入实施“百城”试点
城市试点:分批支持100个左右城市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,推动4万家以上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,其中1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。
工业大县推广:面向基础较好的工业大县,复制推广试点城市工作经验,推动人工智能、5G、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重点中小企业的应用推广。
分类梯次开展数字化改造
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:对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全面“建档立卡”,“一企一策”推动数字化水平系统提升,支持企业打造智能场景、智能车间、智能工厂。
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、规上工业中小企业:优先支持数字化水平二级及以下的企业实施软硬件一体化改造,打造产品工艺仿真、设备预测运维等场景样本。
小微企业:推广普惠性“上云用数赋智”服务,推动现有工业软件产品云化迁移,形成云化软件供给目录,降低中小企业用算成本。
推进链群融通转型
供应链“链式”转型:支持链主企业开放数字系统接口,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实施统一标准的数字化改造。
工业互联网平台驱动的产业链转型:支持细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打造产业链协同能力,推广行业共性数字化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。
集群、园区“面状”转型:支持重点集群、园区引进或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,开发标准化、模块化的数字工具与服务,推广协同转型新模式。
推动人工智能创新赋能
发布应用指引:编制中小企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推进指南,明确实施模式和典型路径。
加强应用推广:通过现场交流活动宣传推介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典型应用场景,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关键业务场景的应用普及。
强化应用基础:支持开源社区成立人工智能开源项目,提供训练框架、开发示例、测试工具等,降低中小企业部署开发门槛。
深度激活中小企业数据要素价值
提升数据管理能力:推广《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》(DCMM)标准,引导中小企业开展数据采集和大数据系统建设。
加强数据资源供给与价值开发:鼓励龙头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数据,开展数据清洗标注、交易撮合等工作,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数据资产价值评估。
提升数字化转型供给质效
发展“小快轻准”产品:推动龙头企业联合工业软件企业开发数字化专用工具,培育“小快轻准”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。
培育优质企业:推动龙头企业数字化团队对外输出服务,培育行业型服务商、场景型服务商,推动中小企业在数字化领域加大创业创新力度。
提高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能力
构建标准体系: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准工作组,研制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,更新完善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。
完善服务载体:完善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功能,打造工具箱、资源池、案例库,推进地方平台与全国平台数据互通。
增强数据与网络安全防护能力:引导中小企业建立健全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制度,支持中小企业开展安全演练,鼓励购买网络安全保险。
三、保障措施
强化组织保障:建立部省联动的工作体系,加强跨部门资源调度与跨层级工作协同,构建长效工作机制。
加大资金支持: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,提供贴息支持,鼓励金融机构推出专门信贷产品,加大金融支持力度。
加强人才保障:利用中小企业服务“一张网”提供培训课程资源,开展数字化转型职业标准开发与专业技术人员培养,壮大人才队伍。
促进交流互鉴:常态化举办现场交流活动,推动转型资源共享与典型经验复制推广,加大舆论宣传引导。
深化国际合作:依托国际合作机制,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国际交流合作活动,推动优秀解决方案、产品服务、标准规范走出去。
总结
《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明确的路径和保障措施。通过“百城”试点、分类梯次改造、链群融通转型、人工智能赋能、数据要素价值激活、供给质效提升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等重点任务,方案旨在推动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,提升专精特新发展水平,构建完善的数字化转型生态。